最新动态
读谱琐拾(一)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点击数:1353
发布时间:2020-01-06
凡宗谱或家谱,主要记录谱主之生卒葬娶及功名身世,以供后代周悉载念。初读似嫌平淡无奇,甚或繁琐枯燥。值己亥年,幸忝桐城清河张氏七修宗谱编校之列,得以从容细读六修旧谱,由新闻职业习惯使然,发见若干“之最”,颇觉其中趣味。盍陋“拾”者窃恐常“识”也,惟与宗亲同好者共飨。倘有错讹,尽请方家指正。
十一世张若崶,讳廷琏次子,生康熙甲子年九月初四日,卒乾隆戊戌年六月初九日,享年九十有五。
十二世张曾詵原配方氏,敕封孺人,生乾隆乙亥年七月十三日,卒道光己酉年六月十四日,享年九十有五。
尝曰:人生七十古来稀。盖古时兵灾频乃,经济卫生条件所限,国人平均寿命较短。清中期,约五十岁左右,至清晚期,仅为三十五岁,享年七十岁以上,足堪颐年高寿。以张氏宗谱旧例,凡享年七十以上者,均予其世纪中明书,表示尊祝。昔日县志府志,亦常置耆宿篇目,以彰本邑人瑞物丰。观今世,人生七十太寻常。另,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女性寿命通常高于男性,旧谱所记似可证之。
十一世张若嵇,讳廷碩子。生有八子:鴻棫、鴻樸(汪太君出)鸿槎、鴻棣(章太君出)、鴻莪(汪太君出)、鴻蕚(章太君出)、鴻萊(汪太君出)、鴻柟(章太君出),并生有六女,总计十四人。
十五世张传缙,讳绍文四子继绍棠,共育五子八女,但十三人均为同母(黄氏)所孕,亦可叹止。
繁衍生息,于国于民皆谓重要。然古代社民诸等条件,养育如此众多子女,其父母之甘苦难易岂不伟哉。反思近世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利患遑论乎。
十四世张同光,讳裕焯次子继裕章,复以兄同訓四子开环继为嗣。
《诗·小雅》:“王事靡盬,继嗣我日”。所谓继嗣,旨在传延血脉,以葆香火不绝。同时,可为无子嗣长辈提供照顾,更益于明确私产之权利。民间俗称过继或过房。通常选择同宗兄弟的儿子,经族人认可,举行继嗣仪式,且立字画押为据。上述父子两代复为继嗣,可见其传承之不易,亦可见旧时父系单系继承体制之重。前赴后继,其诚心可感天地乎。
十五世张申元,绍良长子继寿之为嗣,本身为秉貞公直系,以秉哲公支下训方子传定继为嗣。
十五世张锦,同骥長子,本身为秉哲公支下,以秉彝公支下开祥四子承慧继为嗣。
十五世张訓方,亦为秉哲公支下。其四子传定继秉貞公支下申元为嗣。
旧时继嗣子,首选自兄弟,次选从(堂)兄弟,再选同服及至同房支,概例如此。但本宗十五世,始出现多位非本支跨房头继嗣,其缘由尚不得而知。又曾闻民谚:“有服不纳婿,无娶不继嗣”。即五服之内尚有可过继的侄辈,不必考虑招婿,意在保持宗族血统的纯正;且已婚者方有资格继立子嗣。
姓名,乃个体符号,古今皆重其涵义。因“开泰”两字颇吉,众所归之。又,以上二位,依宗内流传,应同为“训”字辈。藉此可忖,桐城清河张氏的字派未曾正式颁行过,虽有多数房支傚同,仍可自便。是时,以“开”作辈字者,多见于秉文公后裔。十三世宗人中,取名为“同义”者亦有多人,同属秉文公一支。另,幸前人于名之外又取字,重名者尚不难辨别,为后代寻根问祖及续修宗谱稍减疑难。迤后,如重名“泽民”者,恐不胜数,何以分别,叹难矣。
十七世张家仁,字爱公,留学日本明治大学商科学士。曾任前清中书科中书,民国间任津浦铁路管理局文书。生光绪丙戌(1886)年三月二十七日,娶庐江王氏名燕瑛字琳圃二品衔在任候选道江苏扬军厅同知名飞翘女。似为张氏宗谱首次出现妻妇之名。其弟张家晔,字暹仲,国立北平大 学医学院毕业(注:系张振华钱壮飞夫妇及胡底等入党介绍人)。生光绪癸卯年十一月十一日,娶李氏直隶高等工业学校教务主任鶴鸣女名蕴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亦可见其妻之名。另,张家仁所生七女,谱中均见各名。
此前,张氏宗谱中女性之名未书。张家女儿只记其长幼次序及所适氏;张氏所娶妇女,仅冠以岳家之姓,称某氏,均无其名。盖因封建传统,妇女之名仅可家庭内部称唤,不予外人称用。至清末,变法势起,西风日渐,尊重妇女人格,追求男女平等,已成不可阻挡之潮流。遂有少数新学先进者力除旧俗,率尔改革。而承撰张氏宗谱诸君,顺应历史发展,开时代风气之先,其识其略,慨然昭于世人。
俗云: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旧时,早婚现象虽习以为常,但六修张氏宗谱竣事于民国二十二年,可推算此小苗君年方九岁,其妻仅七岁。若旧谱所记确实无误,非假聘字之仪,则令人撑舌尺余。
于编纂诸君而言,此事毕役不啻于新生婴儿呱呱落地,其中艰辛唯有自知。据六修谱序,时逢宗产经费拮据,不得已伐售祖山林木若干,方纾锱阃,且耗滞甚久十余年始付梓。今我辈,辄习修谱,方知其繁如几尘落叶,逾扫逾纷。但继承前人所志,究竟不敢懈漫。
享年最高者
六世祖张汲配室柯氏,生卒无考,享年九十有九。十一世张若崶,讳廷琏次子,生康熙甲子年九月初四日,卒乾隆戊戌年六月初九日,享年九十有五。
十二世张曾詵原配方氏,敕封孺人,生乾隆乙亥年七月十三日,卒道光己酉年六月十四日,享年九十有五。
尝曰:人生七十古来稀。盖古时兵灾频乃,经济卫生条件所限,国人平均寿命较短。清中期,约五十岁左右,至清晚期,仅为三十五岁,享年七十岁以上,足堪颐年高寿。以张氏宗谱旧例,凡享年七十以上者,均予其世纪中明书,表示尊祝。昔日县志府志,亦常置耆宿篇目,以彰本邑人瑞物丰。观今世,人生七十太寻常。另,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女性寿命通常高于男性,旧谱所记似可证之。
生育子女最多者
十一世张若渟,讳廷玉四子,共生育十二子:曾謐、曾宜、曾詣、曾誠、曾讓、曾諧、曾詩、曾謙(俱夏太君出)、曾詠(董太君出)、曾諶(何太君出)、曾詢(石太君出)、曾?(趙太君出),另育有九女,其子女总数达二十一人之多。十一世张若嵇,讳廷碩子。生有八子:鴻棫、鴻樸(汪太君出)鸿槎、鴻棣(章太君出)、鴻莪(汪太君出)、鴻蕚(章太君出)、鴻萊(汪太君出)、鴻柟(章太君出),并生有六女,总计十四人。
十五世张传缙,讳绍文四子继绍棠,共育五子八女,但十三人均为同母(黄氏)所孕,亦可叹止。
繁衍生息,于国于民皆谓重要。然古代社民诸等条件,养育如此众多子女,其父母之甘苦难易岂不伟哉。反思近世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利患遑论乎。
前后两代复为继嗣者
十四世张同慎,讳裕昌次子继裕晟,其本身又以兄同怀次子开泰继为嗣。十四世张同光,讳裕焯次子继裕章,复以兄同訓四子开环继为嗣。
《诗·小雅》:“王事靡盬,继嗣我日”。所谓继嗣,旨在传延血脉,以葆香火不绝。同时,可为无子嗣长辈提供照顾,更益于明确私产之权利。民间俗称过继或过房。通常选择同宗兄弟的儿子,经族人认可,举行继嗣仪式,且立字画押为据。上述父子两代复为继嗣,可见其传承之不易,亦可见旧时父系单系继承体制之重。前赴后继,其诚心可感天地乎。
跨房支继嗣者
十五世张训金,聪芷次子继聪蘭,本身为秉彝公后裔,但以秉哲公支下承鈺子铣继为孙。十五世张申元,绍良长子继寿之为嗣,本身为秉貞公直系,以秉哲公支下训方子传定继为嗣。
十五世张锦,同骥長子,本身为秉哲公支下,以秉彝公支下开祥四子承慧继为嗣。
十五世张訓方,亦为秉哲公支下。其四子传定继秉貞公支下申元为嗣。
旧时继嗣子,首选自兄弟,次选从(堂)兄弟,再选同服及至同房支,概例如此。但本宗十五世,始出现多位非本支跨房头继嗣,其缘由尚不得而知。又曾闻民谚:“有服不纳婿,无娶不继嗣”。即五服之内尚有可过继的侄辈,不必考虑招婿,意在保持宗族血统的纯正;且已婚者方有资格继立子嗣。
同名最多者
适第十四世,张氏宗人取名“開泰”者计有十二人。其中,最先者为张同怀次子,字自勤,生乾隆乙未(1775)年七月十七日;最后者为张同贵次子,字荣廷,生咸丰甲寅(1854)年正月二十八日。二者年纪相差七十九岁。姓名,乃个体符号,古今皆重其涵义。因“开泰”两字颇吉,众所归之。又,以上二位,依宗内流传,应同为“训”字辈。藉此可忖,桐城清河张氏的字派未曾正式颁行过,虽有多数房支傚同,仍可自便。是时,以“开”作辈字者,多见于秉文公后裔。十三世宗人中,取名为“同义”者亦有多人,同属秉文公一支。另,幸前人于名之外又取字,重名者尚不难辨别,为后代寻根问祖及续修宗谱稍减疑难。迤后,如重名“泽民”者,恐不胜数,何以分别,叹难矣。
妇女名字首次载于谱上
据谱记:十六世张承勳,字景唐,號笠盦。监生援例府经历。生光绪丁丑(1877)年三月十四日,娶程氏。其五女:長陶淑,次德輝,三璧如,四佩實,五蘭徵。此为张氏宗谱中首次出现张氏女性之芳名。十七世张家仁,字爱公,留学日本明治大学商科学士。曾任前清中书科中书,民国间任津浦铁路管理局文书。生光绪丙戌(1886)年三月二十七日,娶庐江王氏名燕瑛字琳圃二品衔在任候选道江苏扬军厅同知名飞翘女。似为张氏宗谱首次出现妻妇之名。其弟张家晔,字暹仲,国立北平大 学医学院毕业(注:系张振华钱壮飞夫妇及胡底等入党介绍人)。生光绪癸卯年十一月十一日,娶李氏直隶高等工业学校教务主任鶴鸣女名蕴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亦可见其妻之名。另,张家仁所生七女,谱中均见各名。
此前,张氏宗谱中女性之名未书。张家女儿只记其长幼次序及所适氏;张氏所娶妇女,仅冠以岳家之姓,称某氏,均无其名。盖因封建传统,妇女之名仅可家庭内部称唤,不予外人称用。至清末,变法势起,西风日渐,尊重妇女人格,追求男女平等,已成不可阻挡之潮流。遂有少数新学先进者力除旧俗,率尔改革。而承撰张氏宗谱诸君,顺应历史发展,开时代风气之先,其识其略,慨然昭于世人。
结婚年龄最幼者
十九世张小苗,先长长子。生民国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日,娶汪氏名传福女,生民国十五年一月二十日。俗云: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旧时,早婚现象虽习以为常,但六修张氏宗谱竣事于民国二十二年,可推算此小苗君年方九岁,其妻仅七岁。若旧谱所记确实无误,非假聘字之仪,则令人撑舌尺余。
六修之谱最晚收录者
十八世张先畴,家炽三子,生民国二十二年一月七日。张氏六修宗谱亦告成于该年,可谓双喜临门。又可见当时谱局更新补录之及时,编著刊印之迅速。于编纂诸君而言,此事毕役不啻于新生婴儿呱呱落地,其中艰辛唯有自知。据六修谱序,时逢宗产经费拮据,不得已伐售祖山林木若干,方纾锱阃,且耗滞甚久十余年始付梓。今我辈,辄习修谱,方知其繁如几尘落叶,逾扫逾纷。但继承前人所志,究竟不敢懈漫。
张王孙(泽若)己亥冬记于桐梓乡间
【打印】
上一篇:大唐佛教禅林投子寺盛衰考
下一篇:读谱琐拾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