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清河张氏(宰相家族)文化发展促进会

心得感悟

关于续修宗谱中女性上谱问题的思考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点击数:1729 发布时间:2016-11-21
    当前,民间修谱的热潮经久不息,势头一直不减。古往今来,国有史,方有志,族有谱,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应知道自己家族、民族的历史,这样才能爱家、爱乡、爱国。只有这样,家庭才有幸福,社会才会和谐,民族才会团结,社会才会进步。如此看来,修谱续谱的社会意义不可谓不大。但在时下的全民修谱热潮中,在对于如何认识宗谱的历史文化价值,了解中国汉民族独有的谱牒学体例,继承延续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等等方面存在不同的观点,以至形成了当代修谱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现象。特别是在古今社会背景反差较大,旧谱体例与新谱需求有所矛盾之际,如何把握历史与现实、老谱与新谱、祖先与今人等等方面的关系,往往存在分歧,其中一个比较突出且带有共性的问题,就是女性要不要上谱及如何上谱。笔者试图就这一大家关心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仅供大家参考。

    什么是宗谱,有关辞书专著是这样解释的:宗,本意是宗庙,引申为祖先。宗族,指父系的亲属,又指同宗的人。谱,是记载事物类别或系统的书,谱牒,则是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宗谱,就是记录同祖之人的完整谱牒。
    过去的谱牒是怎样记载女性的呢?从宗族的结构看,其基本单位是家庭,而家庭的基本结构是夫妻,所以在所有族谱的记述中,就必须有女性的记载,否则就无以形成家庭和宗族。但中国传统的谱牒记述是以父系血统为经络传承的,若以女性为世系,那么谱牒的编制规则即会出现世系混杂,而不能得到完整的直系的一姓世代结构。又由于女性几千年来是一直存在于夫系世系之中,她们只能存在于谱牒的世系范畴内,而不存在世系的概念。所以,在以往所有的宗谱、族谱、家谱中,其世系传承无一例外的都是以男性为主线。这就是中国谱牒延续几千年的基本结构形式,也是全世界所独有的中华谱牒学的主要体例特征。

    从当今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角度看,这种谱牒体例不乏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当今人类已经破译的人体基因图谱以及男性和女性染色体有别等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看,我们的祖先在谱牒学的发明和应用上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尽管他们当初是出于不自觉。假如谱牒不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主脉,而是不分性别地上下承接,我们后代子孙今天还能弄清自己直系旁系的列祖列宗吗?如果绵延上百年或者上千年的某氏谱牒,男性女性及其所涉外家融于一体,其人数之众,卷帙之繁,岂不犹同方志、国史?其谱牒经纬又如何设计?姑且不论这样的修谱工程有多少氏族能够完成,试问这种相互重复、穿插交错的所谓谱牒,还能称之为某姓某宗的宗谱、族谱吗?据此,我们不能轻易地就给我们的祖先戴帽子,动辄说他们重男轻女,有封建思想,从而一概斥之为封建糟粕而摈弃之。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人口政策使当代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不少家庭仅育有一女,于是在女儿是否入谱及如何入谱的问题上,意见分歧较大。由于大家对谱牒认知及如何续谱的问题缺乏一定的了解,一些人听到所谓女孩不能入谱即明确表示异议和不满,并上升到思想意识的高度,认为这是对女性的歧视和不尊重,是现代版的男尊女卑。在当今民间修谱的很多氏族中,也出现了不少姓氏族谱新增女性条目的做法。究竟女儿上谱列入世纪条目是不是就体现了男女平等呢?比较古今谱例(今例指当今某些氏族的修谱做法),仔细分析,其实并非如此。按照女儿也列世纪辞条,体现男女一样的世系传承关系,这样做是否就算传宗接代了呢?往后繁衍的后裔还是不是具有血缘关系的某族子孙呢?事实上属外婆家的外孙(女)如果硬要算作外祖父的孙子(女),那在他(她)们的父系家族那边又算什么身份?也是儿子、孙子吗?如果也算是,那一个人不就同时具有两个家族完全一样的身份,即两姓共有的嫡系子孙。想一想,这种做法能够置换其客观存在的父系血统吗?答案是唯一的,不能。要想人为改变一个人的氏族血统关系,不管是什么样的做法都是徒劳的,因为它是人类繁衍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从传宗接代来说,将女儿作为宗族血脉传承的载体只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因为她们下一代的基因图谱还是与其孩子的父系血统相承接。每一个家庭的女儿最终都要建立自己的家庭(独身主义者除外),她们每个人的主要信息不但在其娘家谱中有所记述,而且在其丈夫家族的谱牒中还会有更为详细的记述,她们的人生记录是不会落空的。从这些分析来看,所谓的女儿不上谱并不是那么回事,仅仅是不单列个人的世纪接续辞条而已。由此我们反思那些古代谱牒中不设女儿辞条的做法,其实并不是重男轻女,而是存在有一定的道理。

    那么古代的谱牒有没有男女地位的差别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那是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谱牒中主要表现为女性没有名、字、号,没有功名,没有业绩。褒扬最多的是诸如贞节、孝仪等方面的封建女德。这其中有些是受时代局限所致,例如女子没有工作、不能科举入仕,不能建功立业;而有些则是旧道德、旧思想、旧制度对女性的歧视与束缚,如所谓“女子从一而终”,“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思想造成的。我们今天续谱,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和弘扬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现实,在有些方面适当加以调整。

    桐城清河张氏(宰相家族)七修宗谱编纂委员会在制订七修宗谱增例时,将女性的地位问题,即如何上谱以及所记述的主要内容等问题多次召开会议,专题讨论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最后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形式形成了一致意见,初步制定了七修宗谱的增例原则,对老谱中受时代影响所致的有关女性方面的表现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女儿在谱中虽未列世纪辞条,但在其父栏目内的女儿个人简历中,其本人(出嫁女包括其丈夫)的学历、职称、职位、荣誉与男丁辞条内容等同,女性的人生主要信息在其娘家的族谱中基本得到显现,可与其婆家族谱更为详尽的个人资料相互印证。如此以来,两家谱牒有祥有略,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也不会使氏族宗谱变成百姓家谱。

    1933年续修的《张氏宗谱》,与历次续修家谱一样,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两代宰相大力倡导的尊重女性、尊崇女德的家族精神。文端公始修谱牒时专门设置的《内传》体例,就是张氏女性家族地位的最好说明,而这种做法在当时的世间谱牒中是较为罕见的。他在《张氏宗谱.内卷》卷首中写道:“夫神圣之兴,率由内助相与以有成,况保世承家之士乎?吾宗自胡太君慈寿作范以来,缔姻世族,士女淑媛,珠晖玉映。锺武闺门之内以显荣著者,身被天章以节烈称者,誉擅青史。茹荼而造家,无忝妇职;画荻而训子,爰仰母仪。属在子孙,即彤管杨辉,尚未足以报春晖于万一,敢令其幽閟而不彰与?”对于清河张氏的传统女德,对待家族女性的崇敬态度,文端公遗训今日仍言犹在耳,后代子孙岂有不遵之理。在七修增例的讨论和拟稿过程中,参与人员无不奉此为圭臬,并将这种精神贯彻始终。

    续修谱牒是一项专业性、学术性、科学性、现实性很强的家族文化工程,一味抱残守缺、因循守旧、泥古不化、原封照搬,或不顾规则、无视成例、随意增删、薄古厚今,恐怕都不是正确的态度和做法。修谱这件工作,既要尊重当今人类已经认知的人体生命科学,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借鉴华夏民族千百年形成的谱牒规范体例,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通连古今,实事求是,方能把事情做好。

    修谱的目的无外乎收族认宗,敦亲睦族,继承传统,弘扬家风。修谱的事是涉及每一个族人自己的事情,也是每一个后代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它需要全体族人的共同努力和热情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它是纯粹的民间行为,没有专项资金,不具有政府部门的约束力。它需要参与人员自愿牺牲自己工作、生活以外的时间来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它没有报酬,没有功利色彩,唯一的要求就是无偿奉献。修谱起始一般都是有人首倡,族人附和,相互推荐,设立机构。这种组织产生之首事,恐怕很少有主动请缨,自荐自封,号令全族,独断专行之人,因为这种差事一般都被认为是出力不讨好,耗时费力,甚至还免不了蒙屈受气,试想即使是思想意识再高的人大概也很少产生这种欲望冲动。至于修谱过程中出现的意见分歧,应当说是正常的事情,媳妇做婆,大家公议,最终肯定是能达成共识的。参与修谱的宗亲一定是投入热情,一心想把谱修好,而不会挟带半点私心,从中掺入一点什么私货。提出建议和想法的宗亲也一定是出于关心,而不是带有戾气,对参与修谱的宗亲横加指责,发泄怨愤。我们需要理性的建设性意见,因为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一起来完成续谱大业。

    我们桐城清河张氏(宰相家族)是明清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张氏先贤共同创造的张氏文化,是桐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父子宰相为代表的礼让家风是桐城纯美民风的象征。笔者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作为宰相家族的后代子孙们,有能力,有信心,共同把七修宗谱的工作做好,以无愧于祖先以及养育我们的时代。
骏园泽国 2016.11.21
 
打印